乌鲁木齐市警方7月30日公布了“7·5”事件已抓获和通缉的嫌疑人照片,希望群众积极举报。照片刊登后,一些细心的群众看后多了一份好奇,通
缉人员的照片怎么拍得如此清晰?
8月14日,公安部办案指导处处长周水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了这个秘密。在这次来乌鲁木齐市参与“7·5”事件取证和侦破的40余名
刑侦专家中,有一位是视频专家,叫谢贤能,浙江人,其视频处理技术在全国都数一数二。一些原本很模糊的视频图像,经过他的技术处理,图像
会非常清晰,甚至视频中嫌疑人穿什么衣服,有什么动作都一目了然,这对指证嫌疑人起到关键作用,媒体刊登的嫌疑人照片,多半都是他和新疆
警方配合完成的。
周水清说,不仅在视频处理方面公安部邀请的是全国顶级专家,其他的40余名刑侦专家也都是“国宝级”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领
”。
各地专家协助工作
专家到来后,主要是协助首府警方做尸体指纹鉴定、伤者的伤情检验鉴定、DNA的检验鉴定、现场物证的检验鉴定、现场材料的制作、电子物证
的检验、视频图像的检验等。
“‘7·5’事件发生后,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天下公安是一家,来自全国各地的刑事侦查和刑事技术专家,放下手头的工作在第一时间赶到乌
鲁木齐市,协助我们工作。听说其中还有些专家是主动请缨的。”刑侦支队“7·5”专案组一位民警告诉记者。
在刑侦支队一间40平米的办公室里,除一张椭圆形会议桌外,拥挤地摆放了六张一米五长的黑色皮质沙发,这些沙发拉开就是一张沙发床可供
休息。办公室是供外地来乌鲁木齐市的5个法医专家、一个DNA专家研究案件使用的。房间打扫得很干净,负责打扫的不是清洁员,而是“7·5”专
案组民警,为了给外地专家创造一个干净、整洁的工作环境,专案组的小伙子们每天都要抽出休息时间打扫。
“7月8日晚,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的三名专家第一批赶到乌鲁木齐,第二天一早,就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他们和民警一样,没有什么特
殊的照顾,工作时间基本一样,有时候甚至比民警工作时间还要长。”乌鲁木齐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赵盛林说。
先到的这三名专家分别为法医专家、DNA专家和痕迹专家,赵盛林和部分同事都认识, 以前在开会和培训中都见过,是讲课的老师。老师的到
来,让大家工作起来如同吃了颗定心丸。
赵盛林说,“7·5”事件发生后,除了市公安局的20余名法医外,自治区公安厅又从全疆抽调了40多位有经验的法医。专家到来后,主要是协
助首府警方做尸体指纹鉴定、伤者的伤情检验鉴定、DNA的检验鉴定、现场物证的检验鉴定、现场材料的制作、电子物证的检验、视频图像的检验等
。
保证24小时在岗
“7·5”事件发生后的前半个月,工作人员都是连轴转,尤其是现场勘查人员、DNA检验人员和法医必须要保证24小时在岗,随时有情况随时就
要出去。大部分人每天最多只能睡三四个小时。
目前现场取证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工作重点转向专案侦查。回想起最繁忙的日子,赵盛林举了个简单的例子,在“7·5”事件中,仅刑事侦查
技术人员就达到了260余人,其中包括外地专家、新疆各地抽调的法医及乌鲁木齐市公安局的侦查技术人员。由于技术人员每天都要开展现场勘验、
提取物证、指认现场等工作,上楼下楼频率太高,电梯坏了好几次,没修好的时候,大家只能爬楼梯。“7·5”事件发生后的前半个月,工作人员
都是连轴转,尤其是现场勘查人员、DNA检验人员和法医必须要保证24小时在岗,随时有情况随时就要出去。大部分人每天最多只能睡三四个小时。
凌晨2点之前,走廊里、各办公室都是人来人往,出出进进,非常繁忙。
生活中的赵盛林喜爱明快的颜色,衣服也多以浅色为主,“7·5”事件以来,赵盛林穿的衣服颜色多以黑色或深灰为主,原因只有一个,没有
时间洗,脏了也看不出来。由于工作繁忙,他半个月没回过家,一个月下来他瘦了3公斤。
采集血样一一比对
刑事技术人员对所有伤者、死者的血样都进行了采集,用砖块、石块、木棒、刀具等作案工具上的血迹跟死者、伤者血迹进行比对,目前,现
场搜取的物证一部分已经比中。
在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办公楼,有一间上百平米的物证室。这里面陈列着“7·5”事件中警方搜集到的砖块、石块、木棒、刀具等作案工具。这
些沾有血迹的作案工具又如何作为证据来指证嫌疑人的犯罪行为呢?那就是让它们“说话”。
在进一步采访中记者得知,“7·5”事件发生后,市公安局的刑事技术人员对所有伤者、死者的血样都进行了采集,用砖块、石块、木棒、刀
具等作案工具上的血迹跟死者、伤者血迹进行比对,目前,现场搜取的物证一部分已经比中。
作为技术联络员的王峰,主要负责搜集与案件有关的文字、数据、图片、物证等材料提供给专家,专家需要的材料,再往下布置、寻找。
在谈及和专家相处的日子时,王峰说:“平易近人,没有架子。”
记者了解到,40余位刑侦专家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最大的63岁,来了以后,除了吃饭时间外,基本上都在汇总材料,分析物证、研究伤情,
专家没有一人提出辛苦。每天晚饭后都要返回工作场所,研究一天的工作情况,安排第二天的工作部署。在专家的指导、组织和把关下,物证鉴定
工作也表现出了高水准,更加严谨、科学。
王峰说,技术专家虽然离开了,但专家的敬业精神时刻鞭策着他们。
120人赴现场取证
一个遇难者的血样,需要出具16项鉴定数据,在平时,这需要三个工作日才能完成,可在“7·5”事件这个特殊时期,一份血样,一天多时间
必须做完。
7月5日21时许,乌鲁木齐市公安局的120名刑事技术人员赶到了事发现场,来不及考虑自己的安危,他们抓紧时间,争取获取更多的物证。
赵盛林介绍,遇难者遗体被运到刑科所位于延安路的解剖室后,那里的技术人员有人对遗体记录编号、有人采集血样、有人拍照、有人验伤、
有人将采集到的血样运送到DNA鉴定中心、有人将检验完的尸体运往殡仪馆。如果哪个小组缺人,马上会有人自动补上去。所有的技术人员一直到第
二天中午,才站在工作室里吃了一顿方便面。
因为天热,遇难者的遗体容易腐烂,技术人员必须要抓紧时间做完工作,没有一个人提出休息的要求,坚持工作到7月6日晚上,做完了100多个
遇难者的DNA血样的采集工作。DNA检测是个相当复杂和繁琐的工作,一个遇难者的血样,需要出具16项鉴定数据,在平时,这需要三个工作日才能
完成,可在“7·5”事件这个特殊时期,一份血样,一天多时间必须做完。
7月9日,从北京赶来的DNA专家也投入到这紧张的工作中,和工作人员一起加班加点,一起攻克难题,在合作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7·5”事件过后的那几天,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的一些市民,只要自己的亲人一时联系不上,就慌慌张张赶来抽血做鉴定,这大大增加了技术
人员的工作量。现在,经过DNA比对的尸体已经认领完毕。目前,DNA鉴定中心不时还会有人前去要求采集血样,寻找他们失踪的亲人
交流传授经验技术
新疆刑事侦查技术在全国来说是不错的,这次专家从全国各地带来的先进的刑事侦查技术和理念在侦破案件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通过合
作办案,专家把好的经验、先进技术、好的做法也传授给了新疆民警。
“新疆的警察工作认真、非常能吃苦,大家合作很默契。”谈到和新疆警方合作,公安部办案指导处处长周水清评价说。
7月14日15时许,记者在周水清休息的房间看到,一份打开的“7·5”案件的案卷摆放在书桌上。周水清和记者交谈时,略带有家乡湖北口音,
说起话来很柔和。他说,自己曾多次来乌鲁木齐出差,但这一次心情却与前几次不同,很沉重。
周水清是7月10日接到公安部通知,11日到达乌鲁木齐的。他说,这是自己从事刑侦工作35年以来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专家们到位后,前半
个月工作强度大,每天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大部分专家由于水土不服,休息不好,都病倒了,但谁都没有提出休息,坚持工作。
他说,现在的工作量比7月31日之前有所减少,因为有些案件已移送检察机关,他们可以暂时缓口气,但即使这样,留在乌鲁木齐的专家周六、
周日也从未休息过。
周水清说,新疆刑事侦查技术在全国来说是不错的,这次专家从全国各地带来的先进的刑事侦查技术和理念在侦破案件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而
且,通过合作办案,专家把好的经验、先进技术、好的做法也传授给了新疆民警。
周水清透露说,除了视频专家谢贤能外,曾先后参与侦办全国多起受到广泛关注案件的痕迹专家班茂森也来到乌鲁木齐,参与了“7·5”事件
的取证和侦查工作。
说到回家,周水清说,什么时候回家自己也不知道,这要看案件进展情况